作者: 油炸德皇
作者简介: 該沉澱了
描述: -本视频无任何政治目的,不含任何时政内容,反对帝国主义,反对法西斯主义,视频及封面中青天白日旗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华民国(1912-1949)的陆军军旗,不含任何分裂国家的目的,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,请审核君明鉴,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战役之一 豫湘桂会战,是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贯穿中国河南、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。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,8个月中,中国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-60余万,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(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)、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,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、6000万人民。 日军在豫湘桂战役中,侵占了中国大片地区,形式上虽完成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计划。但日军在此次作战中,付出了重大的代价,损失惨重,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,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。[9] 名称 豫湘桂战役 发生时间 1944年4月17日 - 12月10日 地点 中国河南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及贵州 参战方 中国;日本 结果 日军战术胜利 战争背景战役经过战争结果战争影响历史评价参考资料 战争背景 世界背景 从1943年夏秋以后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转折,中国持续抗击日寇,牵制了日本大部陆军兵力,在欧洲战场,德意法西斯逐渐溃败,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接连失败,海上交通线被切断,南洋日军面临被切割的困境。为此,日本困兽犹斗,制定了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,企图固守大陆以坚持长期战争的计划。因此,表面看来是日本的积极进攻作战,本质上却是出于防御目的。[1] 日本目的 1943年,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,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,使南洋(东南亚)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。日军被分割成几块,始终不能形成完整的战略体,陆军主力深陷中国不能自拔,给日军转用兵力于太平洋造成极大牵制,导致太平洋兵力不继,不断失败。为此,日军企图以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,企图将侵华日军各部分贯通起来,并联系被切断海上交通的南洋日军,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。 豫湘桂战役37天失38城 另外,从中国大陆各个基地起飞的盟军飞机直接轰炸日军甚至日本本土,这意味着盟军同时可以对日本本土日本发动大规模空袭,这使日本异常恐惧,打掉在中国的空军基地,也是日本加速推行豫湘桂战役的直接原因。[2] 战役经过 豫中会战 1944年2月,日军华北方面军按照大本营的《一号作战纲要》,开始研究制订打通大陆纵贯平汉铁路南部沿线地区的计划,即豫中会战计划。其作战方针是从1944年春季起,先突破对方正面阵地,将主力集结于黄河南岸,佯作沿平汉线南下,进至许昌或鄙城中华民国[zhōng huá mín guó] 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涉台大百科本词条由涉台大百科审核 其他贡献者 中华民国(英文:Republic of China,1912年—1949年),位于亚洲东部、东临太平洋,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。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,简称民国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,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,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。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建立。[1]随后临时政府迁京,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。[3]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,推动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,实行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三大政策,进行北伐战争,推翻北洋军阀统治。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,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。全国性抗日战争期间,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。1946年5月,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[21],随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[22]。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推翻南京国民政府,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。[11] 中文名 中华民国 外文名 Republic of China[19] 简称 民国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南京